审核评估知识应知应会系列专题(二)

发布日期:2023-09-21    浏览次数:


新一轮审核评估“两类四种”评估分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新一轮审核评估根据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结构和高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发展实际,采取柔性分类方法,设计了“两类四种”评估套餐。高校可根据大学章程和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各自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等进行自主选择。

第一类审核评估针对具有世界一流办学目标、一流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普通本科高校。重点考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质量保障能力及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举措与成效。

第二类审核评估针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历史不同,具体分为三种:一是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二是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三是适用于已通过合格评估5年以上,首次参加审核评估、本科办学历史较短的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及特点有哪些?

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两类四种方案,第一类和第二类分别设一级指标4个和7个,二级指标12个和27个,审核重点37个和78个。具体特点如下:

①分层分类设计指标体系。第一类评估少而精,适用于具有世界一流办学目标、一流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校。第二类评估量大面广,细分为3种,分别适用于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首次参加审核评估的高校。

②突出本科教育教学关键点。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审核重点,推动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③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指标体系注重兜底线促发展,既体现国家意志,又给学校留足发展空间。通过模块化设计定性指标,首次设置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由高校根据要求和办学实际自主选择。采取增加定量指标,设置必选项和可选项,必选项对标国家底线要求,可选项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

④监督高校办学“红线”问题。增设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等“负面清单”,加强对思政教育成效的审核评估。



我校选择了“两类四种”评估套餐中的哪一种?

我校选择参加第二类第二种审核评估,第二类第二种审核评估针对重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



新一轮审核评估1+3+3报告是什么?

“1”指的是《自评报告》(它也是主体报告);
“3”指的是《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在校生学习体验调查报告》《教师教学体验调查报告》(这3个报告组成过程性报告);
最后一个“3”指的是《本科生就业数据分析报告》《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报告》(最后3个报告是结果性报告)。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工作程序是什么?

①评估申请

高校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选择评估类型和评估时间。

②学校自评

高校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深入开展自评工作,形成《自评报告》 并公示。

③专家评审

专家通过审阅材料、线上访谈、随机暗访等形式进行线上评估,并确定入校评估专家入校考察线上评估中存疑问题,最终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

④反馈结论

教育部和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审议《审核评估报告》,通过后作为评估结论反馈高校,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⑤限期整改

高校在评估反馈30日内提交《整改方案》,两年内完成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

⑥督导复查

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随机抽查的方式,对高校整改情况进行督导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