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力:
绘画专业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下设中国画、版画、油画和雕塑四个专业方向。现任专业教师27人,多年来在省内一直保持较高的创作水平与学术地位,多次参加高级别的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各类奖项,多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国家级机构收藏。教师共有20余件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作品展,其中获银奖4项、铜奖3项、优秀奖3项。
教师在学术机构担任重要学术职位,其中有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油画学会主席,沈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副主席,省美协艺委会主任、委员,沈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现有艺术实践工作室16间,与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共建的人才培养基地2个,校企合作工作室、实践基地4个。
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掌握绘画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绘画专业必备的技能与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良好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前景:
绘画既包括艺术理论与视觉造型等诸多知识内容,也涉猎一些有关边缘性学科的文化现象,它是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同时,绘画具有广泛的根植于公共美术阵地的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绘画艺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是一个发展空间广阔且具有良好就业前景的专业。
核心课程:
本专业油画方向采取工作室制教学管理方式,1-2年级重点学习绘画和艺术理论基础课程,主要学习研究造型艺术规律、语言形式的审美与表达。旨在掌握传统与当代工具和材料的性能,掌握科学的操作方法等。开设素描色彩基础、古典临摹、综合媒材、油画人体等多门课程。3-4年级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分别是:第一油画工作室,即当代具象绘画方向;第二油画工作室,即当代表现绘画方向。开设系列油画创作等多门课程,以造型手段和技能技巧为依托,进行不同油画语言风格的探索、创作观念和主题的表达以及艺术价值判断研究。
版画方向教学上采取工作室制教学模式,1-2年级学生除造型基础训练之外,其他课程都紧密围绕着木版、铜版、丝网版两个工作室方向设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版画专业的内涵,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更好地明确学习专业方向,加强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3-4年级学生课程设置是工作室制实践课,充分体现了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特色,体现了培养目标与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发展的要求。
专业课程开设素描、色彩、黑白画、木版画基础、铜版画基础、丝网版画基础、创作素描、版画创作方案研讨与实践等课程。
中国画方向教学始终坚持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专业训练模式和“传统——生活——艺术实践”三点支撑的教学内容构架。实行工笔、写意,人物、山水、花鸟等均衡教学的纵向课程结构与理论讲授——实践——总结等横向课程结构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注重中国画传统与现代理念的融合,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点上,准确和深入地把握中国画的学习脉络,把继承传统和弘扬民族文化作为中国画学习的目标。本方向目前有2个专业工作室和4个专业教室。中国画传统材料工作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绘画中颜料的制作与使用等实际问题,精研古法、研究传统中国画的色彩平台。中国画临摹教室是学生研习古画、壁画制作和毕业创作的平台。
开设绘画材料研究、写意花鸟临摹古代经典作品、工笔花鸟写生和创作、永乐宫壁画临摹、工笔人物临摹古代经典作品、造型与构图研究、中国画创新实训等课程。
雕塑方向的教学模式分为四年的学习周期。1年级学生接受初步的雕塑基础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素描基础和具象与抽象基础等。2年级逐渐深入雕塑材料和工具的应用,学生开始接触泥塑、陶土、金属等材料,并进行基础的雕塑实践。3年级,学生进一步探索不同风格和技法,掌握并运用雕塑形态塑造、交互艺术原理、数字模型表现、新媒介材料创作,参与更多的实践项目,如雕塑创作、公共艺术雕塑设计与策划等。4年级学生将展开自己的独立创作计划,并准备毕业论文及展览。本专业教学特色注重学生所学所得在社会层面好就业或能独立创业和创作,努力培养有能力有素质本科毕业生。突出个性化教学与学习、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多与当地企业和艺术机构合作项目。达到学生具有扎实的雕塑专业技能和创造力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工作生活及艺术领域中有所建树。
雕塑方向开设的课程有:素描基础、雕塑基础、具象雕塑基础、抽象雕塑基础、架上雕塑创作、公共雕塑设计、雕塑材料拓展与表现、综合创作等课程。
授予学位:
艺术学学士学位。
就业深造:
毕业生在文化艺术、美术教育等领域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等;典型升学高校包括:鲁迅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院、中国陶瓷大学、威尼斯美术学院、韩国弘益大学等国内外艺术院校。